封建社会的阶级语言和阶级调和
2019-11-23 15:13:31
  • 0
  • 0
  • 2
  • 0

在关于皇权社会的电视电影中,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:“官官相护”;同时,我们也看到一个爱民的皇帝也无法真正了解民情。一旦皇帝真正了解了民情,往往为时已晚,已经官逼民反了。

而在所有的影视中,把官逼民反归结于个别的贪官污吏。其实,这些个别的贪官污吏,包括象和珅那样的大贪官,也确实担当不起这么大的责任!那么,谁应该承担这样的历史责任?

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,我们不妨从阶级语言分析入手。特别提醒的是:在这里,我们所说的阶级,不是马克思著作中的阶级!!!而是全新的概念。这里的阶级定义是:具有相同特点或共同利益的一类人。由定义可以看出,每个阶级都会有自己阶级所拥有的“共同语言”,即阶级语言。阶级语言的特点是:其语言往往倾向于使本阶级语言对本阶级最有利。也就是“官官相护”的语言,尽管在皇权社会官与官之间事先并未有任何沟通。

在皇权社会,皇帝——官员——百姓,无疑是三大阶级,这三大阶级各有自己独特的阶级语言。在垂直领导模式领导下,皇帝阶级是通过官员阶级语言了解百姓的,因此,皇帝阶级不可能真正了解百姓的真实情况。这势必造成官员欺上瞒下的结果。等官员阶级和百姓阶级的矛盾激化,导致百姓起义,皇帝阶级即使了解了民情,那时也无力回天了。

在皇权社会,阶级调和的手段,主要是靠“清官”和微服私访,或者说,仅此而已。

可见,在皇权社会,皇帝阶级、官员阶级、百姓阶级这三大阶级之间,是无法实现有效地相互制约,这些阶级之间早晚会出现危机和白热化的斗争。不仅如此,皇帝阶级、官员阶级、百姓阶级之间,又可细分为很多阶级,同样,这些阶级之间会出现问题的。

总之,在封建社会,本文所定义的阶级之间是相互斗争的,其阶级语言代表了本阶级的利益倾向;其阶级之间的调和,是无法被那些调和办法解决,从而必然导致残酷的阶级斗争。


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